如果现在走在日本的街头,会发现外国游客多得有点夸张,没走几步就遇能到讲中国话的。日本政府观光局刚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8月大咖配资,访日外国游客高达342.8万人,创下了8月历史新高,也是疫情后第一次单月突破300万。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今年日本全年将接待4000万外国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眼看就要实现的目标。
而在这三百多万人当中,最值得中国人关注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2025年8月,中国赴日游客数量突破了101万人次,这是疫情之后,单月首度重返百万大关。数字虽然亮眼,但更值得留意的,是人群的变化。过去说到中国游客,大家脑中常浮现的,是一家老小团体出游,排着队进药妆店,统一行动、统一购物、统一喊累。但现在,街头越来越多的,是一个人拿着相机,边走边拍的年轻面孔。尤其显眼的是——每四位中国游客中,就有一位是独自赴日。
没错,一个人的旅行,正逐渐成为中国赴日旅游的新常态。
日本观光厅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19年,选择独自旅行的中国游客只占12.2%;到了2024年大咖配资,这个比例涨到了21%;而2025年上半年,已经达到23.5%。换句话说,每十个人里,差不多就有两三个是独自来的。而且绝大多数是20岁到40岁之间的女性。
她们不再拎着满满的购物袋在银座穿梭,而是背上双肩包,钻进巷子里的古书店、独立咖啡馆,或是在箱根的温泉旅馆里泡到天黑。旅行,从“拼命打卡拍照、买买买”变成了“认真生活一场”,成了一种自我陪伴的方式。
这种变化,其实比数字更打动人。它背后是消费观的转变,也是旅行心态的转变。曾几何时,“爆买”几乎是中国游客的代名词。电饭煲、马桶圈、面膜、眼药水,通通列入“必买清单”。但到了这两年,即使购物依然重要,占据了总消费的43.1%,但人们更愿意把钱花在体验上——比如一场Live house的小型演唱会、一张美术馆的门票、一节陶艺课,甚至是一顿无菜单料理。
比起“带东西回家”,如今的大家更在乎“悦己经济”。旅行从消费行为变成了一次“内心的治愈”。就像有网友说的:“以前是带着行李箱来日本装东西,现在是空着手来,想把心装满。”
而这样的变化,不止发生在中国游客身上。从整体数据来看,访日外国游客的“面貌”也在重新洗牌。今年8月,德国游客同比增长了48%大咖配资,印尼增长了41.9%,英国增长24.8%,连西班牙都涨了23.5%。过去那些被认为“离日本太远”的国家,现在也开始源源不断涌入。原因有很多:机票恢复、签证放宽、汇率优势、社交媒体的带动……但本质上,是日本这个目的地,依然在“吸引人”。
特别是日元贬值带来的“高性价比”,让日本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眼中的“理想旅游地”。这几个月人民币兑日元汇率持续走低,换算下来在便利店买个饭团都觉得划算。对于从美国、欧洲甚至中东来的游客来说,这种汇率的吸引力更是直接又实际。
而日本的接待能力,也确实撑得住这波热潮。从国际机场的流程优化,到交通指示的多语种支持,再到便利店、酒店、景点越来越“懂你”的服务细节,甚至连旅馆老板都开始学几句中文、英文、韩语……说句实话,现在去日本旅游,不夸张地说,比在某些东南亚国家还省心。
当然,游客变多,也不都是利好消息。东京、京都、大阪这几个核心城市,在暑假期间的确人满为患,连日常通勤的日本人都忍不住发牢骚。热门景点一票难求,居酒屋门口排队比餐厅还长,有些店甚至推出了“外国人限流日”,这种情况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但站在整个日本社会的角度来看,在内需疲软、少子化严重的现实中,观光业的复苏算得上是一种“及时雨”。尤其是那些原本游客不多的小镇、农村,突然因为一位YouTuber或小红书博主推荐,就开始迎来各国游客,对于地方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
所以你会看到,一边是银座、心斋桥排队如潮,一边是富山县、鸟取县这种地方,也开始努力建官网、更新Google地图,甚至还雇了个兼职大学生来帮忙做中文旅游攻略。
从“集体爆买”到“一个人走”,从“购物清单”到“生活节奏”,从“外带名产”到“内心体验”,我们正在见证一场关于赴日旅行的深层转变。
不是谁带起的潮流,也不是哪个KOL倡导的口号,而是一整个群体、在一整个时代背景下,慢慢做出的选择。或许有人只是为了躲避城市的压力、短暂逃离现实,也或许只是单纯想“一个人好好待着”。不管是什么原因,这种“安静而自主的旅行”,正悄悄改变着日本,也改变着我们。
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