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广瑞网
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场合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家中,我们是父母的孩子;在学校中,我们是学生;在社交平台中,我们又塑造并维持着另一种形象。为何在不同场合下,我们的行为会发生如此变化?这种变化又如何在社会互动中形成?这正是米德(George H.Mead)“社会角色理论(Social Role Theory)”所探讨的问题。他在《心灵、自我与社会》(Mind, Self and Society)中的论述,至今仍能精准剖析数字时代人类行为的深层密码——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精心展演的“人设”,在职场与家庭间自由切换的“面具”,实则是通过符号互动不断建构“社会自我”的现代演绎。
图片
提出背景
图片
米德的社会角色理论诞生于二十世纪初美国社会剧烈转型的特定历史语境。这一时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彻底重塑了传统社会结构,机械化生产模式瓦解了农业社会的血缘共同体,芝加哥等新兴工业城市成为人口流动与文化碰撞的中心场域。面对社会关系的原子化与个体身份的迷失,以芝加哥学派为核心的社会学家开始系统性考察现代性冲击下的自我重构问题,这为米德的理论建构提供了现实关切与学术土壤。
米德深受芝加哥学派社会行为主义传统的影响,在库利“镜中我”理论的基础之上,引入时间维度将静态的自我认知转化为动态的互动过程。库利强调个体通过他者反馈建构自我意象,米德则进一步区分出“主我”(I)作为行动主体与“客我”(Me)作为社会评价的内在辩证关系,这种二元结构揭示了个体在社会角色扮演中兼具能动性与受动性的本质特征。
图片
米德(George H.Mead)
图片
理论介绍
图片
米德的社会角色理论主要探讨了个体如何通过社会互动构建自我,以及社会角色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米德认为,个体的自我认知并非天生存在,而是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一理论中,社会角色是自我建构的核心,它不仅帮助个体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也影响其行为方式和社会互动。
符号互动论构成了该理论的底层认识论框架。米德强调,人类互动本质上是通过象征符号(语言、姿态、仪式等)实现的意义交换系统。个体通过解码互动场景中的符号表征,逐步习得角色规范并形成“反射性自我意识”。[1]这种意识并非被动接受的结果,而是主体在“角色领会”过程中主动进行的认知调适——通过想象性预演他者立场,个体得以将社会期待转化为自我规训的内在准则,进而完成从生物性存在向社会化主体的转变。
米德通过“主我”与“客我”的辩证模型,解构了自我建构的双重维度。“主我”作为未被对象化的主体性存在,体现个体的瞬时反应与创造性潜能;而“客我”则是被社会化的自我广瑞网 ,承载着制度性角色规范的内化成果。[2]二者的持续张力构成了自我意识的内在动力机制:当“主我”突破“客我”设定的行为边界时,新的角色实践将引发社会期待的重新协商,这种动态平衡使得角色系统既保持稳定性又具备演进弹性。
同时,米德创造性地将语言符号视为社会互动的中介机制,指出角色规范并非外在于个体的强制规则,而是通过持续的意义协商被不断再生产。在游戏到竞赛的社会化阶段演进中,个体从模仿具体他者行为逐步过渡到内化群体期待的“泛化的他人”[3],这一过程使得角色实践既成为社会结构的维系方式,也成为个体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场域。
图片
理论发展
图片
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中提出的“拟剧理论”(Dramaturgical Theory) [4]对社会角色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可以看作是对社会角色理论的扩展和补充。该理论强调个体在日常社会互动中的角色扮演具有表演性质,个体在社会互动中不仅是行为的执行者,还像演员一样通过自我呈现来塑造他人对自己的认知。
戈夫曼借用戏剧中的术语,描述了社会互动中的“前台”和“后台”两种不同的社会空间。前台是个体与他人直接互动的场所,个体在此处展示的是社会角色的正式表现,即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和形象。后台则是个体暂时脱离他人视线的私人空间,在这里,个体可以放松自我,表现出与前台不同的、更加私人化的一面。
图片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内容)图片
应用领域
图片
图片
性别研究领域
图片
Eagly和Wood的《社会角色理论》在性别研究领域进一步印证该理论的阐释力。研究认为,性别角色的差异并非由生物学决定,而是由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角色期望和规范塑造的。[5]传统上,男性多扮演公共领域的角色(如职场、政治)广瑞网 ,女性则承担家庭和育儿角色,这种角色分配导致了性别行为差异。例如,女性表现出更多的照顾性行为,而男性则更注重决策和竞争。随着社会变迁,性别角色期望发生变化,女性更多参与职场,男性也开始参与家庭事务,从而缩小了性别差异。因此得出结论:社会期望对性别角色的塑造在个体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性别差异是社会化过程中的产物,而非天生的。
图片
社会心理学领域
图片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社会角色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如何在跨文化交流和社交网络中通过角色调整自我认同。个体根据社会环境的角色要求来塑造和管理他人对自己的认知。奚从清认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以及社会参与方式的变化调整,个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也在不断变化。当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承担多项角色与单一角色责任时,角色之间与单一角色内部容易发生矛盾、对立和抵触,从而引起个体内部心理冲突,最终妨碍个体角色扮演的正常进行。[6]除此之外,也有研究通过社会角色理论来解释各种刻板印象的形成,发现人们对群体角色的观察决定了刻板印象的内容。[7]
图片
传播学领域
图片
尤其是在新闻报道和社交媒体环境中,社会角色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角色表现如何受到社会期望、规范和反馈的影响:个体如何在不同传播场景中展示自我、如何在传播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形成社会认同和自我塑造。例如,Ryfe基于该理论将新闻工作者的角色视为新闻领域中嵌入的文化元素之间的图式关联,为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扮演如何以及为什么可能是情境化的和动态的,同时又是有组织的和模式化的提供强有力的解释。[8]
图片
研究案例
图片
角色理论视域下的“手机人”现象解析
——以微信朋友圈为研究对象[9]
李梦雨 李惊雷 郭开蒙
摘要:基于角色理论对微信朋友圈的应用功能进行分析:朋友圈“晒客”的角色认知和自我呈现、朋友圈点赞与评论转发的角色认同和角色互动、微商的角色期待和角色扮演以及微信点名游戏、谣言参与者的角色压力和角色规范等,扩展了“手机人”现象的研究视角,进一步证实“手机人”的社会存在,总结出“手机人”的角色特征,为“手机人”的角色学习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并通过微信虚拟社交的剖析映射社会角色的变迁。
关键词:角色理论;手机人;微信;朋友圈
参考文献
[1][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339-341.
[2][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209-214.
[3][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189-199.
[4][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
[5]Eagly A H, Wood W. Social role theory[J]. Handbook of theories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2, 2(9): 458-476.
[6]奚从清.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56-72.
[7]Koenig A M, Eagly A H. Evidence for the social role theory of stereotype content: observations of groups’ roles shape stereotyp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4, 107(3): 371.
[8]Ryfe D. Strengthen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role performance theory[J]. Journalism Practice, 2024, 18(9): 2191-2205.
[9]李梦雨,李惊雷,郭开蒙.角色理论视域下的“手机人”现象解析——以微信朋友圈为研究对象[J].新闻爱好者,2022,(01):90-93.
编辑:刘郁文
审核:于孟利
声明广瑞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